近年来💢,中国植被变绿趋势显著,已成为全球变绿的首要贡献者🥭。植被变化被认为可能对区域气候,尤其是低层云的形成产生影响👂🏼👩🏼🎨。然而,由于中国气溶胶浓度的急剧下降和全球变暖等多重因素的叠加作用,植被变化对云的具体影响尚不明确。
近日,我系赵德峰教授课题组与高艳红教授课题组合作,利用2003至2022年的卫星观测数据🧚🏽,排除气溶胶和温度变化的干扰,分析了中国夏季低层云量与植被变化之间的关系,并深入探讨了植被变化影响低层云量的潜在机制🏇🏿🪀。研究表明🎅🏻,植被变化与夏季低层云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🧝🏼♀️,表明中国的绿化可能促进了大部分植被区域夏季低层云量的增加🧚🏻♀️。
具体而言,研究发现植被通过多种途径影响低层云的形成𓀝。在北方地区😌,植被通过增加水汽含量为低层云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👩🦰;而在南方地区𓀖,植被通过增强地表的显热通量🫦,促进了对流过程,进一步推动了低层云的形成⤴️。这些发现为理解植被变化在区域气候调节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线索。
该项研究首次排除了气溶胶浓度快速下降对低层云量的干扰,揭示了植被变化在调节低层云量方面的重要作用🕵🏽♂️👩🏿💼,这为植树造林等生态工程作为一种气候调节手段提供了新的证据。相关研究已于2024年11月发表于《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》👳🏼。我系赵德峰课题组的博士生张晨琪为第一作者,赵德峰教授和高艳红教授为通讯作者,合作作者包括王国印高级工程师和清华大学赵斌教授🤏。该项研究得到了上海市基础特区项目的资助。
图. (a) 月均低层云量(LCC)与叶面积指数(LAI)之间的相关系数。(b) 在控制气溶胶光学厚度(AOD)后,月均LCC与LAI之间的偏相关系数🚢。(c) 在控制AOD和温度后🤳🏼,月均LCC与LAI之间的偏相关系数🧼。(d) 2003至2022年夏季月均LAI与LCC的纬向平均散点图,黑色实线为拟合线,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纬度🧑🏼🤝🧑🏼。(e) 不同纬度的LAI和LCC纬向均值的相关系数🕺🏻,不同颜色和标记表示不同的AOD水平🪀。
https://doi.org/10.1088/1748-9326/ad8cee